长白山奇特的五彩人参节民俗
防滑套鞋--冰扎子
在长白山区到野地里干活的农民,特别是进山打猎和砍柴的人,不仅要穿乌拉,有时还要再套上冰扎子。因为有些山坡的雪经过日晒和风吹变得溜滑冰硬,很难 可攀登,特别是在春初江面上跑“沿流水”时,河道光滑如同镜面,很是难行。因而人们行到这些地方时须要在乌拉外面套上冰扎子。冰扎子的形状就跟今天登山运 动员所用的登山差不多,只是作工极其粗糙而已。
包米窝子鞋和狗皮帽子
解放前,人们常用包米裤子(即包米棒子外面裹着的皮)纳成一种毡窝似的鞋。纳好之后,在鞋鞋底外面再缝上一块皮子,里面絮上棉絮或者乌拉草,在家里可 穿,走到外面遇到烂泥地也不怕(因有下面的皮子保护,水渗不进去)。包米是长白山主要食粮,包米裤子家家都有,不用花一分钱便可制成,因此几乎大人小孩人 人都穿这包米窝子鞋。
狗皮帽子也是长白山人冬天里必用之物。因为天寒雪冷风大,冬日里出外只戴一般的棉帽子是不行的,必须戴兽皮帽子。但兔子皮发脆,不抗戴;狗皮韧性大, 狗毛长,价钱也不贵,所以一般人多戴它。家境稍富裕些的,有戴猣狐狸皮、獾子皮和水獭皮帽子的,当然,其防寒作用就更大。
婴儿的梦之舟--摇车子
人们差不多都听说过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这三大怪与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关东三大奇 (棒打獐,瓢舀鱼、野鸡飞进砂锅里)一样,虽然说它是泛指东北地区而言,不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习俗,但是在长白山区更有浓郁特色。因为长白山地处柳条边外, 是清初封禁的地区,因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和经济文化闭塞,自然地形成了这种特有的生活习俗。就说窗户纸糊在外吧,那是因为长白山雪大,如果像关内那样将 窗户纸糊在里,风雪吹过来必然在窗棂上落满积雪,遮挡住室内的光线,而且春天雪化时,又会将窗户纸湿透水流进屋里来。因此,当地居民都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 面,而且在纸上还要洒上些豆油,雪花飘落上面因为光滑而不会积挂。至于,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那是极而言之的话。一般来说,长白山区冬日严寒,人们很难出 于到户外活动,一般只是在家里守着个炭火盆猫冬,特别是老人、妇女、小孩。因为无事可做,大多数人都对着炭火盆抽旱烟,抽烟又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 有些女人也抽,但多是上了岁数和已婚的女子,姑娘家抽烟却是极少见的。
生了孩子吊起来,即是说山区的孩子多睡在摇篮里。长白山区在冻天寒,屋内取暖全靠将火炕烧得热热的,人躺在上面要烙得翻几个个儿后才能睡着。小孩子睡 火炕必然因火大而易生病,故而将其安睡在摇篮里为妥当。长白山区的摇篮与别处稍有不同。这里的人称它为“摇车子”,也叫“悠车子”。它的形状像个两头都圆 的小船,外边油饰一些花草鲤鱼之类的图形,用四根绳子拴到房梁上。母亲可以一边干活,一边用手推着“摇车子”哄孩子睡觉,东北民歌“月儿明,风儿静,树叶 照窗棂”,就是这些妇女守在摇车子边哼唱出来的。
山神节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 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 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 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 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 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
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 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 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 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 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 “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 “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 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 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 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