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资讯 > 健康资讯 >

《舌尖上的母校》关于那些情感的记忆

2012-05-31 10:49:49   来源:上海壹周   人气:

《舌尖上的母校》关于那些情感的记忆

“旦苑”人长久

5月22日上午9点过,复旦大学研究生宿舍内,刚起床的小傅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上网,同屋的同学在刷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那几天,央视1套正在播最近大热的《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火了以后,“舌尖上的××”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标题格式,颇成燎原之势的当属“舌尖上的母校”——清华版、北大版、厦大版等一一亮相,泛着微微菜油光的照片下,校友们擦着口水狂转留言。

“你也来写一个玩玩吧。”同学转头对小傅说。小傅算是宿舍里公认的吃货,他什么都吃,对食物也真的有兴趣。“好的呀,那就写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很随意地答应了。

“北苑是最幸福的,饭菜再难下咽,至少有品类繁多做幌子……南食在蛋白质含量一项上遥遥领先,时不时就能看见免费的菜汤里附赠苍蝇……最撩人是本食,如今改名旦苑。至于荠菜豆腐加几条肉丝就当大荤来卖,这种事我会随便告诉别人吗?……”中午十一点半,“舌尖上的复旦”第一集出炉,立即受到追捧。

“看到反响挺好的,就想着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基本半小时到一小时写一集,前三篇比较顺,一气呵成。”他的这些微博当天就在网上红了起来,近万次的转发佐以不同评论,令他“一日成名”。

作为新闻学院的应届研究生,接下来的六月,将是小傅在复旦待的最后时光。因为本科也在这里,长达七年的“潜伏期”里,他吃遍了学校内外的“黑、白”料理。所以写“舌尖”时,他没翻什么美食帖,也没和同学讨论,甚至还没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只靠记忆说话。

“记得大一刚入学就满世界找好吃的,那时候我的恩格尔系数接近1,大多消费在校外,可能因为食堂太难吃了给逼出去的吧。”他半开玩笑。

一个复旦吃货的典型一天是这样的:早上去本部食堂买包子和豆奶,或者去南区吃豆花油条;中午出门吃个日料,比如“一期一会”或者宝寿司;下午茶放在“西逼地”——“热爱西餐尤爱装逼的青年男女约会圣地”的简称——的夏朵;晚饭则吃“胖哥”或者“乡间老厨”。“还有半夜的‘黑料’啊……所以我怎么可能不胖!”小傅幽怨地说。

上周三中午,他带着记者从靠近邯郸路的“旦苑餐厅”出发,一路由南向北,寻访他在“舌尖上的复旦”中写到的那些或精美可口、或扎实果腹、或温暖妥帖、或俏皮有趣的食物:宝寿司、三星麻辣烫、阿康烧烤、青花茶铺、长白山烧烤、一期一会……一路走,一路说他与这些小馆子的故事。

“大一大二的时候饭量大,和同学去吃东北菜,狂点一气,3个人叫了6、7个荤菜。最后吃不完的也不高兴打包,就猜拳,谁输了就再吃一口。”他回忆那些遥远的“不靠谱”的日子恍若昨天。而日料“一期一会”则充满亲切,那个旅日归来的老板娘,一口一个“孩子”,勤快利落地招待这些来自四方的大学生,并能记住每张常客的脸,“很是温暖”。

“我觉得吃的更多是回忆吧。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想到什么就去吃,也许这种随意会显得学校周边的食物不那么‘珍贵’。但想想以后,十分钟解决一顿工作餐,肯定会很想念校园食肆的悠闲时光。”小傅说。

骄傲的食堂们

复旦的外食琳琅满目,不远处的同济则以其食堂笑傲江湖。

同济现有大小食堂二十多个,称霸上海。当黑暗料理“渗透”其余高校时,只有这边的形势逆转——每晚9点食堂彻底打烊后,那些卖烤串、烤鸡、手爪饼、水果的黄鱼车才会冒出来,避免与之正面交锋。

“在饮食广场吃着鸡块的时候,北楼下课的同学已经在留学生食堂排队等着石锅拌饭了;北食堂的麻辣烫和生煎新鲜出炉,还冒着腾腾的热气,五街的三明治+珍珠奶茶也一份份递到了同学手中。新食堂的竹筒饭、小炒菜和铁板烧日日常新,江湖中还流传着羊肉串西施、渝都麻辣烫和黑暗料理的飘香传说。”

继小傅之后,远在德国工作的赵小川(微博ID“大无畏的小胖”)也开始着手写同济的“舌尖美食”,截至发稿时,更新到了第三集。虽然德国和上海相隔6小时,但她的美食记忆没有时差。

在同济版的“舌尖”内,她把不少篇幅献给了食堂的大厨们。“四食堂的大师傅国际化的水平,绝对不亚于留学生食堂的。有次我去吃早饭,师傅问我:要奶还是豆奶。我犹犹豫豫地看来看去。师傅指着两袋奶说;‘ThisisMilk!ThisisBeanmilk!’我立刻惊了,赶紧说;‘啊豆奶啊豆奶!’师傅淡定地递给我:‘Thisisyourbeanmilk!’”

在赵小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她曾经去过的每一个食堂、每一条路都历历在目。“那时候最喜欢的是半夜熄灯以后跟大家出去宵夜,有次我点的麻辣烫太多了,‘渝都’的师傅用了两个碗来装,把一起去的男生都惊到了!”

“实话说,填志愿时,‘吃在同济’起到了很多作用。”研究生李辰笑言。大一刚进校,她大概花了一个礼拜,才把校内食堂的精华一个个吃到。而吃遍所有的食堂,则花了一学期。

“同济最有名的就是大排,便宜、味道经久不变的好。前两天校庆,有食堂还打出‘学校请你吃大排’的广告。它都变成了来同济必选的旅游项目,金字招牌呐。”

说到食堂的价廉物美,Amigo有发言权。“这份血糯米粥,我读书时卖一元,现在七八年过去了,只涨了3角。”采访当日,她在学苑广场买了四五种点心,有枣泥酥、奶黄包、椒盐酥、白切馒头等,一共才5元。而二楼的一大盘浓香的茄汁通心粉,只卖4.5元。

这几天,赵小川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微博上看大家的转发或评论,这好像又回到了大学,跟同学们坐在一起,想着下一顿吃什么,更想起了那些年,大家一起吃过的饭。“校园生活的确是最好的时光。”

失落的枣阳路

“玩在复旦、吃在同济、爱在华师大。”这句话浓缩了三校的特色,于是在那条华师人素以自豪的、曾被小吃摊铺天盖地占满的、弥漫浓烟的、怎么也走不到头的枣阳路上,既承载过满地的烧烤棒,亦上演过无数爱恨情仇。

关于P哥最经典的段子是在“红腊”。大一的那次元宵节,他带着班上12个外地同学浩浩荡荡开赴那儿吃宵夜,以安抚其不能与家人团圆的游子心。“服务员,有汤团吗?”“没有”“酒酿圆子呢?”“有啊。”“来13碗!”他大手一挥。然后……在所有人惊呆的表情下,13碗大如小脸盆的圆子一一送上。P哥被迫豪饮酒酿,撑到要吐。“点一份就够的量啊!关键是什么你知道吗?便宜啊!所以没发现是那么大份的。”整整四年,每次聚餐这个故事都会被重新嚼一遍,顺带传给师弟师妹们。

华师大后门是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寸土寸金”。像“学友”“红腊”这些如今有两三层楼的饭店,10年前都只是一辆简陋的手推车,卖3元一客的蛋炒饭和炒面。如今,每年六月吃散伙饭的时候,它们天天爆满,笑、泪、拥抱、表白、烂醉、甚至打架,凝固了大家对校园的最后依恋。

“毕业后的同学会,也必然是回那里聚餐。你说有多美味?并不是,只是一个标记,一种念想。”P哥说。

真正好吃又怀念的是那些小摊。“前门的葱油饼我一般加火腿肠加鸡蛋再抹上甜酱和辣酱,后门的香酥鸡要多放调味料,牛肉卷饼加卤蛋不要花生,还有‘烧烤王子’的玉米、小摊上的咸菜炒饭、柴爿小馄饨、‘马新文’大盘鸡……以及台湾奶茶还有那我喜欢的老板娘!”江原桑现在闭上眼还能背出当年后门小摊的位置格局。

江原桑提到的“马新文”西北风味和另一家“姐妹”小炒,皆以口味取胜,也是在学校本科部迁至闵行、后门被整治后,如今坚持还在的老馆子。“以前学生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有6000元,现在才1000多元。”上周,“马新文”厨师马得俊很无奈地告诉记者。虽然在密云路、国定路、政民路、浙江中路都有分店,但华师大的这家是最为出名的。“我们尽量坚持开下去吧。”马师傅呵呵笑道。

小艾还记得和初恋男友约会时,几乎每天的晚饭都是在“姐妹”解决。“没什么钱,就两人点一份白菜炒回锅肉、一份椒盐排条,才10块。”多年过去,两人早已分手,但那肉拌着饭咀嚼的味道,仿佛还残留舌尖。“我们去闵行的华师大校区开过店的,不过是临时房,后来被拆了就不做了。”“姐妹”的老板娘黄小兰说。从最早的麻辣烫小摊,到2001年开始做的炒菜,“姐妹”因生意火爆而四次扩店,眼下却因现金流的问题困于后门。“这里一直说要拆迁,又没个准信,我都跟毕业生说:你们别回来了,免得白跑。”她很苦恼,“现在的生意只剩以前的1/3”。

随着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的人气渐散,枣阳路一条街也不复当年的神勇。虽然上街沿的夜排档还是人声鼎沸,但声势不及当年的一半有余。“我把手机号都留给‘香如故’的老板娘了,还惦记着要去‘姐妹’好好吃一顿,郑重告别。这条养活了我们的小街啊!”在枣阳路彻底“失落”前,阿曼达小姐和许多毕业生一样,想以吃来纪念。

怀恋的时光

毕业之后,也许你会淡忘某门专业课的内容,但一定记得校门外的小炒滋味。对母校食物的怀念,永远不仅是味道本身,它牵扯着对往事、青春的情感记忆。

半夜翻墙出去吃夜宵的疯狂、第一次醉酒后在大街上的狂吐、恋爱时身边坐着的那个人,都是历经多年依然念念不忘那家馆子的原因。

有人每换一个男友,都会带他们回学校吃同一道菜,以此覆盖与EX的记忆。也有人怎么也不肯靠近学校附近的某小巷、某小馆,因为那里总闪动着过去的影子。“在同济的同窗情,谁不是一顿饭一顿饭吃出来的啊?10年过去,‘酒肉朋友’们,你们都还好吗?还记得那一年我们一起吃过的葡汁鸡饭吗?”赵小川在遥远的德国勾起乡愁。“每个复旦人都有一段关于阿康烧烤的记忆,迎新会、同乡会、散伙聚,有多美味倒难说,关键是热络、交心、勾肩、搭背。”小傅在告别大学生活的当口写下回忆。

整理一份大学食单,就仿佛在整理一段生活。

李辰说,以后会为了留学生食堂8元的石锅拌饭和豆腐汤而周末专程回校。“那里每天都要排很长很长的队,从窗口到餐厅外。就算不是下课的点,也有十来个人。”当她再次归来,尝到的就不仅是韩国辣酱拌着鲜嫩的平菇、豆芽、牛肉片,还有和宿舍女友笑闹谈心的往日片段。“‘一期一会’是很温暖的地方,以后可能会回去,‘乡间老厨’和‘胖哥’也是。‘宝寿司’哪怕吃的是别家,也会惦记在复旦吃到时的感觉。”小傅也历数毕业后会惦记的东西。“还会去德笼馆吃小笼,以及小山东羊肉汤馆的小鸡泡馍——‘舌尖’系列里漏写了。其实今天看到‘馍皮卷菜’关掉了,还蛮失落的。”

毕业六年的小艾则心心念念着要回枣阳路。“河东食堂二楼的雅座,前门小区内的王婆麻辣烫和蛋卷,还有后门的烧烤小炒,都是回忆的滋味。”

大学附近应该要有个性化的小食肆,“因为这是承载很多回忆的地方”,小傅说。可能一家食肆起初是因为好吃、别致、有个性,吸引了学生,然后就记录、见证了很多年轻人的故事。“这对个体是生命体验,对学校来说也是广义的校园文化。”

而那些和男/女友一起吃过的东西、走过的地方、发生过的浪漫或不浪漫的事,更是校园独有的风景。这种简单纯粹的状态可能比食物的味道更重要、更值得追忆。

这种滋味,才下舌尖,却上心头。

原文地址:http://sh.xinhuanet.com/2012-05/30/c_131620703_4.htm

专题地址:《舌尖上的中国》专题——高清视频全集、相关视频菜谱大全、各方评说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