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滋补品营养 > 人参 > 人参文化 >

中国人参文化史:现代人参故事

2012-02-16 22:19:19   来源:24小时营养网   人气:

现代人参故事

流传至今的人参故事,是人参文化中一枝独秀的文学奇葩。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编的《人参故事》,1984年由中国民问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所收载的64首民间故事,可以说是人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20余万字的《人参故事》是广大群众经历几百年的口头传诵创造出的文学结晶,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人参故事》中的人参大多数被人格化、神化,各个人参精灵,都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人们理想和智慧的体现。他们从不沾及劣迹,从不为反面人物服务。

人参故事中的精灵,都是活灵活现的、有血有肉的人,或者超出人所能及的神仙。除了这些活生生的一身灵气的人物之外,人参精灵还能变成小毛驴、蛇、雀、蛤晚鹿等动物,或者变成其他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如长寿花、葫芦。米、酒、水等,它们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秘特色。

人参精灵们可以腾云驾雾,能够呼风唤雨,青堂瓦舍转瞬即现,金银财宝招之即来。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化做干干万万采参种参人中间的故事,创作出中国特有的人参文化。人参故事反映了人们在困苦生活中所产生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歌颂了忠贞的爱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对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的嫉恶如仇。舍己为人。热爱集体。互相帮助、同情弱者。主持正义。热爱劳动的种种美德,都做了纯真而朴实的歌颂。虽然故事中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有着迷信落后的成分,但是总体上还是凝聚着广大挖参人。种参人同大自然。同人世间各种邪恶做斗争的血和泪,表现出历史主人公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阅读人参故事可以体会到,它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问文学。

多种多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发展至近一二百年与近代采参民俗相结合,在长白山区还流传着“老把头”的传说,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教育意义。

传说山东莱阳有个穷苦农民叫孙良,同其好友张禄一起闯关东,到长白山里挖参,两人亲如兄弟,同甘共苦。一次张禄走失,孙良便不顾一切地寻找,经过七天七夜劳累,孙良昏倒在河边,苏醒后喝了几日水,抓到一个喇喇蛄蛇生吃了,打起精神,在身边的卧牛石上刻下一首诗。诗刻下之后,孙良在卧牛石旁咽了气。这首诗是: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好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下个喇喇蛄,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从《绝命诗》内容,可以看到老把头为人的光彩。为了生存,他敢于在深山老林中探寻人生道路,为后来的采挖人参的穷苦大众开辟了生命之路。生活之源。寻宝之地,给人们树立了榜样。他在陷于绝境的时候,仍不忘记苦难兄弟。这种心地善良不畏艰险的纯真美德,引发了与孙良有相似经历的广大群众的共鸣,把“老把头”树为自己心目中最美好、最理想的偶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渐渐把“老把头”尊为挖人参的创始人,作为“山神”加以祭奠和顶礼膜拜。于是陆续出现了“山神庙”、“老把头庙”。“老爷府”。在长白山的部分地区,把农历三月十六日定为“老把头节”,视为老把头的生日。如《安图县志》记载:“木帮、猎户、棒褪营,以及山中旅行者,咸于是日备香烛供品,向山神叩头,求其护佑,且有宰牲以祀者;乡人皆重视此日,争购酒肉,以度三月十六日。”《抚松县志》卷四提及:“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三月十六日成为长白山区人们最为重视的祭奠节日。

人参故事里的“老把头”传说中的挖参民俗,有些至今还在长白山区流传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白山区民俗。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