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滋补品营养 > 人参 > 人参文化 >

中国人参文化史:长白山区“放山”民俗

2012-02-16 22:21:54   来源:24小时营养网   人气:

中国人参文化史:长白山区“放山”民俗

长白山区有组织地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伙伴人数,要求由三、六、七、八名组成,忌讳二、四、五这些数目,因为二人行动不便,出现纠纷不易解决;“四”与“死”字音相近;“五”和“无”字音相似。领头人称为“把头”,是挖参人中的带头人和指挥者。把头有丰富的采挖人参经验,一般年纪较大,在群众中有威信,得到大家爱戴和拥护。进入深山之前要有充分准备。首先要备足粮食,带上炊具、火柴、食盐。咸菜以及衣服、鞋帽、狍皮、围裙、背筐、背包等。其次备好便携式快斧、铲子、铁锹、鹿骨扦子、剪刀、红绒线绳、铜钱(禁用道光、光绪年号者,因为嫌带“光”字的词语不吉利;普遍受欢迎的年号是开元、乾隆、嘉庆等)。此外,每人必须有一个索拨(宝)棍。这棍须是硬木制成,上端稍粗,下端较细,在下端钉上数个铜钱,铜钱间留有间隙,以便在拨草找寻人参时能发出响声,伙伴间可取得联系,又可惊走小动物。进入深山之前,首先拜山神爷(即“老把头”),虔诚地祈求保佑平安,“拿”到大货,满载而归。把头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选定方向,确定范围,安排日程。进入深山后,选好临时居住场所,向下挖到一定深度(半地下的“地窨子”),上面搭上“马架子”形的顶棚。同时在临时住处附近,用石头搭起山神爷庙,在庙里挂上一块红布,表示“老把头”已经“请”到身边,可随时保佑大家。采参劳动开始,留下一人搞后勤,守“家”。捡柴、采集野菜,一般都是年龄较小的“初把”,称为“端锅的”。采参者自带午间“干粮”。“端锅的”地位比较低,遇到雨天,众人衣服湿了,“端锅的”在大家入睡后负责烤干;夜间还要负责燃起簧火,以驱蚊、除潮、防野兽。

放山活动十分辛苦,风吹雨淋,虎狼威胁,蚊虹叮咬,毒蛇袭击,多种伤害随时都有可能临头,放山的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有基本的防范措施,有排除一般险情的知识和办法。每天活动内容是,天一放亮就用餐、出发,出发前先到庙前拜过山神爷,祈求保佑。到达地点,在把头指挥下排成横排(称为“排棍”),把头在前称为“头棍”,多数人在中间,称为“腰棍”,最后一位“把边的”称为“边棍”,每人相距10m左右,用手中的索拨棍拨动草丛,细心寻找人参,称为“撒木草”。这种有组织的“人蓖子”过后,山参漏网的可能性极小(对人参野生资源破坏得也最彻底)。边棍是较为有经验者,主要任务是引路,把握全队前进方向,防止“麻达山”(迷路),因而责任重大。历史上确实有在深山密林中迷失方向的悲惨事例,一旦迷路,有的采参者由于饥饿和劳累而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如果遇上猛兽袭击,后果更惨。长期以来,采挖人参都是穷苦人们为了生计,进行着原始的艰苦的而且十分危险的活动,放山人为了寻宝、挖宝,需要有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顽强精神。那些美丽动人。光彩四射的传说,说不定就是人们在这干辛万苦的冒险活动中锤炼而成的人参文化艺术篇章。

放山人在横排前进时若见到人参,发现者如获至宝,把索拨棍向地面一立,随即高喊“棒褪”。把头则马上应声询问“几品叶”或“什么货”。发现者要立即大声报告实际情况,然后大家齐声高呼:“快当,快当!”(顺利、祝贺之意),同时围拢过来,由把头拿出拴有铜钱的红绒绳,一端拴在人参茎上,另一端拴在索拨棍上,意谓锁住人参,以防人参“土遁”跑掉。然后在人参植株上方搭个小支架,上面放遮阴的东西,把人参“罩住”。把头亲自动手,用斧子、剪刀。铲子、扦于等工具,在人参植株1m左右的范围内,仔细剥离土层,非常细心地由清理每一条细根开始,逐渐向人参主根部挖去。这个过程称为“抬参”,寓意人参支头很大很重,需要“抬”出来。挖取中,一旦到达须根或主根附近,必须用鹿骨扦子清除土壤,保证不损坏人参的任何一个部分,即使是最细的须根也必须完整无缺。

人参“抬”出后,就近剥下一块(桦)树皮,内面铺上苔藓、地衣,把裹有适量“原坑土”的人参放在里边捆扎好,称为“封包于”。一般大支头人参由把头背着,小支头由其他人背着。遇到很小的植株不挖,若有人参籽,则撒在被挖出人参生长处的周围,让其自然发育生长。

在发现人参的地方,或留了小参、播了人参籽的地方,要在附近树干上“砍照头”。即由把头选择一株红松树,在对着发现人参的方向剥下一段长方形树皮,然后用刀在显露新鲜创面的树十上刻痕。面向树干,左边的刻痕数代表放山人数,右边刻痕数代表“抬”出的人参是几品叶。同时用树皮搭个小庙,挂上一块红布,烧香、叩头,由把头祷告。最后,还要给照头“洗脸”,即把剥掉树皮处用火烧一烧,以防止流出松油,掩盖了照头。

在放山中,没有任何现代仪器仪表指引方向,完全靠经验行事,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依靠把头,依靠集体努力来摆脱不幸。通常辨明方向的方法是,依靠进山前的标的物,或依靠太阳和北斗星定方向。较为实用的方法还有:一是看树冠,树叶繁茂的一面通常是西南方向;二是看树干上的苦鲜,一般生长苔鲜的一面是北面(阴面);三是看水流方向,顺水走向低处,就是往山下走;四是听乌鸦叫,在这种鸟叫的范围内必有人家。村屯。

通常挖到了人参,称为“撮住米口袋”,入山后不“开眼”,称为“没撮住米口袋”。如果挖到了第一支人参是个六品叶,叫做找到了“开山钥匙”,此行必然大吉大利;如果挖到了“二甲子”,也是吉祥的征兆,因为在人参故事中,二甲子是宝参“转胎”,是拿到了宝参的化身,当然皆大欢喜;如果见到了“巴掌”——五叶人参,因为忌讳“五”,一般宁可放弃,留待以后采挖。

放山中强调说吉利话,如常用“拿”字,象征着“拿”到了棒槌。所以把抽烟叫“拿火”,休息叫“拿堆”,吃饭叫“拿饭”,睡觉叫“拿睡”,改变临时住处叫“拿房子”。

放山人之!都互相体贴关照,很讲义气,见了把头或初次见面,都要互道“快当”,就是祝贺“挺顺当”之意。在住处,遇有外伙人到来,不论认识与否,一律管吃管住,有了困难尽力帮助。在生活和采参过程中友好相处,谁有了差错都善意劝告,即使是“漏山”需要“翻趟子”(即重新寻找一次),也不能互相埋怨。一般情况下,放山得到的成果人人有份,公平分配,并且奖励公认贡献大、表现好者。

放山季节和时间是随着人参生长规律划分的。一般把农历四月初至白露期间定为放山季节。农历四月初,采挖人参出土后的幼嫩植株,称为“放芽草市”;五月、人参植株繁盛,茎叶深绿,称为“放青(黑)草市”;六月,人参果实由绿变红,鲜艳易辨,称为“放红榔头市”,又叫“跑红头”;七月,人参果实脱落,残留在总花梗上的果柄与韭菜花果柄形状相似,呈扫帚状,称为“放扫帚市”,又叫“放韭菜花”。放山结束称为“辍棍”,一般是在白露前20天左右。放山人带着山参包子到集镇,在交易场所,经过酝酿推举一人为“经济掌秤”。在打开山参包,经掌秤者称量。定等。划价之后,再同山货栈或外地“老客”(商人)开展交易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以白露这个节气为界限,过了白露,买卖活动即告结束,称为“叩秤”。这是人参进入流通领域之前最初级的买卖过程,即相当于鲜山参的收购阶段。人参被收购后,要根据市场形势,每支人参的形态和感官质量情况,进行加工,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加工制成具有商品人参特征的干品,才能进入国内外人参市场。

人参故事是广大群众以参事活动为基础,把人参人格化,发展成为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内涵的民间文学;“放山”活动,则完全是穷苦人们在深奥莫测的大自然中充满冒险行为的生产活动,形成了长白山区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民间故事必然有其幻想和虚构的内容,“放山”民俗则夹杂有迷信的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用现代技术发展人参事业,而采挖野山参再也无需诸般繁文缛节了。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