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滋补品营养 > 人参 > 移山参 >

如何辨别移山参—大池底与小池底的区别

2012-02-19 16:22:41   来源:24小时营养网   人气:

池底参是移山参中一个种类,包括“大池底”和“小池底”。

一:大池底

大池底俗称“撂荒棒槌”,是指园参在收获或移栽过程中遗漏在参园中的人参,在多年撂荒的老参地里又自然生长了若干年,后被发现采收做货,也称之为“池底参”或 “池底子”。遗留在参地里的老园参,参地被撂荒一二十年以后,次生林、二茬林树木和伴生植物已经长起来,变成了荒芜的野生环境,这样的环境和野山参的生长 环境极其相似,老园参在这样的野生环境中再自然生长几十年,实质上已经是半野生人参,所以常常有人将发现的“池底子”误认为就是小野山参。“大池底”经过 后期的野生环境生长与演化,其性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特征虽然不同于典型的野山参,但已明显地不同于普通园参,与一般的趴货也不同,其形态自然而独特,而 且内在质量比园参好。“大池底”先期生长在环境优适的参园中,养尊处优,抗病能力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后期生长在废弃撂荒的老参地中,营养供应不足,光 照条件差,土壤中的病毒病菌与灾害又多,所以“大池底”多是全身病态,其貌不扬;多有疤痕、红锈、烂根、烧须等,鉴别特征如下:

1、芦:芦头粗状而短;芦碗较大而且疏散,芦头向上渐细;多为竹节芦、可见回脖芦,线芦极少,无圆芦。

2、艼:艼少、上翘或旁伸,称之为“兔耳朵”,多为毛毛艼、掐脖艼、护脖艼,无枣核艼。

3、体:体形较大、肥肿、不美观;多为笨体或顺体;横灵体和疙瘩体极少;多为两条腿,由主根下齐出,长短粗细不匀,分腿不灵活,有拧腿或拼腿现象;常生有上跷或旁伸的大腿,多有伤残和腐烂的部分,整个外形往往呈现枝楞八叉的样子。

4、纹:外皮粗糙、皮质松泡、黄褐色、无光泽、皮老多皱者颇多;横纹浮浅、较粗、肩纹极不均匀,不连贯,全根“一纹到底”,无典型的铁线纹。

5、须:须少、较长且硬;锈黄色,烧须者较多;珍珠点大较为明显。

二:小池底

小池底即“老参地落籽”,在栽培园参的地方,当人参开花结果时,总会有一些成熟的种籽掉落在参地里,最初几年参苗小,不引起人们注目,当老参地废弃荒芜以后,幼小的参苗仍在荒野的参地里继续生长,这样长成的人参称为“小池底”。

“小池底”其实质就是“籽趴”,但与正统的“籽趴”还有差别,“小池底”是自然落籽在老参地,自行分布与繁衍;而正统的“籽趴”是有计划、有目地的将种子播撒在林下或参畦内。虽然都是一直“趴”着不动,但由于老参地逐渐演变为荒芜的林地,土壤肥力越来越小,所以“小池底”的生长环境较差,其性状特征与 “大池底”的性状特征有相近也有明显的不同。

“小池底”来自野外撂荒地,初期土壤肥力较大,土层松疏,生长迅速,故多为竹节芦;之后土壤肥力越来越小,地上茎就越来越细,芦碗也越来越小,所以 “小池底”芦头细长柔弱,芦碗稀疏,芦头呈下粗上细状,即芦的形态是“越生长越细弱”;“小池底”多为顺体,分腿也很少,质地不坚实,外皮松软,环纹粗 宽,时有断纹,基本特征仍然是一纹到底;参须较少或有毛毛须,珍珠点也稀疏细小。

池底参在山参市场上多见,尤其是“小池底” 是市场上最多见的。鉴别也不难,无论是“大池底”还是“小池底”其主要特征没有园芦,大多是竹节芦,芦越长上边越细,横纹浮浅、粗糙,皮老多皱、烧须、皮 质松、艼上翘、旁伸。但“小池底”生长的缓慢,同等年限,个头比“大池底”小的多,且少有疤痕、红锈、烧须等缺欠,干货全身有明显的横皱纹,在市场上常被 充当作“林下籽”出售。

移山参(池底参)特征一

移山参(池底参)特征一:皮松泡,无光泽,一纹到底。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