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资讯 > 健康资讯 >

《舌尖上的中国》五味杂陈

2012-06-01 11:42:44   来源:腾讯   人气:

五味杂陈

“当你真正到田野里去了以后才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是被演绎出来的。”

5月24日,毛丹青在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用投影仪给他的学生放映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用毛丹青的话说,“学生们都看傻了,怎么会有‘村宴’这样的东西?”课堂上立马引发了讨论。学生们去查这个“村宴”,顺带查出来“堂会”这个词,这让毛丹青兴奋不已,“这部片子对海外传播中国来说,它的纵深感很强。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说,它不像之前的纪录片,比如新中国成立庆典,那个看完后学生是无感的。”毛丹青说。

第五集着力讲了饮食中的“蒸煮”,还讲了很多厨具、刀工。“日本的学生反应很快,中国的刀都是方刀,用肩膀力,日本刀是细长的,讲究腕力。”毛丹青说,“有一个学生提出,中国做饭讲究‘蒸’和‘煮’,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而日本的料理全部都要在短时间内结束,他们不在时间的延长线上夸菜怎么好吃。比如寿司就是这样,从来不会过夜的。我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本来除了“蒸煮”之外,还要讲“烤”,调研定下的素材就是内蒙古的“烤全羊”。而当龚瑜打电话给当地宣传办,“人家就说我们这里最好吃的羊是水煮羊,就叫手把肉,只要把一头羊放到清水当中去煮,加一点盐就好了”,龚瑜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们都没听过烤全羊呢?然后他们说烤全羊有,那是在旅游景点有,但是普通老百姓不吃烤全羊,然后我们就傻了,就觉得怎么偏颇这么大?”龚瑜说。

到了牧民家里,龚瑜才明白。牧民跟她说:“你想我们草原上木材资源不丰富,要搭起篝火来是不容易的。这么鲜美的羊,我们把它烤了,烤得黑糊糊的,怎么还好吃啊?是不是不健康啊?”后来,龚瑜还怀疑,是不是牧民们不愿意让外人看。最后,专门接待汉族游客的饭店员工跟她说,“篝火烤全羊都是你们汉族人自己演绎的,根本不是我们蒙古族人吃羊的方式”。

“当你真正到田野里去了以后才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是被演绎出来的,”龚瑜说。央视一套播《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她每天盯着电视看,给编导们发短信。播出第五集的当晚,龚瑜给第五集编导刘艺乐发短信说“今天看你的了!”

刘艺乐是剧组编导中唯一的八零后,也是进剧组最晚的人。他说,第五集播出之后,受到了不少观众的批评,“原来涉及厨房的秘密是专门讲厨房当中的技术以及人的知识,以及处理和保存食物的方法,是专门这么设计的,可能现在表现出来的不是特别到位,但是原始设计是这样。”任长箴说。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第五集讲述广东顺德均安镇“村宴”的时候,村宴厨师欧阳广业制作“均安蒸猪”本来是零碎的五花肉,镜头转到锅里的时候,却变成了“整猪”。

“就差一个环节,上锅之前,整头猪中间的骨头和内脏这些东西都去掉以后连皮带肉切成花刀,然后腌制,腌了大概三个钟头之后上锅,上锅前其实是要连皮带肉架到一个圆铁架上,之后再放进蒸箱。就缺一个猪放上笼架的镜头,但是人家很坚持,不肯重来,”刘艺乐说,“我也尊重他,因为我的纪录片毕竟不能过多干扰它真正的流程。”这事给刘艺乐的一个很大的教训,毕竟,一整头猪,不像一个松茸那么简单。

其实不光是刘艺乐的经验问题,也是设备不足的问题。拍这近千人的“村宴”大场面,只有两台设备。一台设备在低处拍局部,一台设备用摇臂架在高处拍三四个小时的全景,只展现出摆宴的过程,最后用快进的镜头,在片中呈现了三四秒。画面中,老人们都别着茱萸,显示着当地尊老敬老的传统。

“村宴”的故事是第六集《五味的调和》编导邬虹帮刘艺乐联系的,因为恰好邬虹的同学在佛山日报。邬虹是编导中开拍最晚的一位,大年二十九,她在湛江拍摄完“镇江醋”,返回北京。

“实际上,山西醋的知名度是超过镇江醋的,但第二集中已经提到了山西醋,那么我这一集就做了平衡,更多地展示了湛江的醋,”邬虹解释说。这一集,按照“甜苦咸酸辣鲜”的顺序,展示了潮州甜食、澳门陈皮鸭、粤东晒盐、湛江醋、四川辣椒和汕头紫菜。

“拍摄纪录片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可能就是你去拍摄之前是有准备的,你想到我要去拍什么样的人和故事,但是到了当地,你就会发现会有更加闪光的东西触动你,”邬虹说,片中讲“辣”部分,她原本计划要大篇幅地去拍川菜厨师刘俊杰。而去四川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11月下旬,新鲜的辣椒几乎没有了,邬虹就到菜市场碰运气,结果就碰见了还有新鲜辣椒卖的“素琼”。跟着素琼到她山里的家,二十几里的山路邬虹摔了十几跤。“她住的那里非常美,云雾缭绕,但是地里的辣椒却充满了活力,”邬虹说。于是,邬虹没有局限在厨师刘俊杰一个人身上,不光增加了文案中没有的素琼,还增添了制作“泡椒”的陈淑芳老人“表现出辣的各种层次”。

尾声

现在,《舌尖上的中国》还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热潮仍未退去。微博上,已经出现了“舌尖体”,话题已经演化成“舌尖上的××”,这里面可以添加任何词汇,可以是某个省份或是城市,可以是某个学校的名字,甚至针对现实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内容相反的“舌尖上的毒中国”。

5月22日,陈晓卿对南都记者说,“《舌尖上的中国》续集还没有考虑,人员也没有,具体的计划也没有时间表”。但24日,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对媒体说,将会拍摄续集,“小吃”将成为主角。续还是不续,或许都还没有定数。

“美食纪录片是国际纪录片市场特别好销的一个东西,我们整个制作的模式是照着商业纪录片的套路在做,无论是结构、影像的控制,都是发达国家媒体总结的经验,都是借鉴过来的,不是那么的夸张”,陈晓卿也看过不少针对这部片子的评论,“就像第三集里的一个牧民,他爷爷从小就告诉他,你能做好一个牧民就很好了。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还记得那句“豆腐的出现改变了大豆的命运”,那么,这句话的作者马羽洁会告诉你,“现在评论这部片子还早,我希望大家都能沉静和沉淀一段时间”。她是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也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科技苑》栏目的编导,她觉得自己的那句话,放在农业史上来看,并不为过。

或许你看了这部片子,开始在淘宝上“按图索骥”,寻找你的美味。也正是这样的需求,使得广州一加工厂提出要跟片中的诺邓村合作建厂。

或许你看完之后,关掉电脑或是电视,只能哀叹现实是生活在“毒不死的中国”,但是《舌尖上的中国》剧组工作人员、纪录片中每一个坚持着传统工艺和味道的人,都生活在你我共有的这片土地上。

所有人问“舌尖”

野生紫菜是否安全?

东湖村的海水在电视上显的比较浑浊,但那里是广东省海洋生物研究所定点取样的地方,并且取样作为人工养殖紫菜的种苗。拍摄的当时,研究所的副所长和工程师也在协助剧组拍摄“食品安全的问题可以请读者和观众放心”,第六集编导邬虹说。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最后结尾的解说词是“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这句话是美食顾问沈宏非加的,并不是第五集编导刘艺乐自己写的。刘艺乐说,原本写的解说词大概是“厨房的秘密就是人的秘密”。在刘艺乐看来,沈宏非这句话是“神来之笔”,“我们结构的安排,从一开始你不知道尼西黑陶和厨艺到底有什么关系,到中间的淮扬菜确实是很精妙的刀工、火候、油炸,落点居然是落在香港老的家庭主妇身上,其实也就是点题了”,刘艺乐说。“有的观众觉得被忽悠了”,“其实无非就像生活一点通或者是家庭小妙招一样,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感情、情感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更愿意着重着笔的地方”,刘艺乐说。

七集纪录片中,过多表现了云南、江南地区的食物,对北方则涉及较少。

一方面因为片中拍摄的时间基本集中在去年下半年(周期较短),而在最初调查查资料的时候,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就整理1995年至今的《国家地理》杂志,云南省的内容就占了四个活页夹。

“《自然的馈赠》这一集里的故事,有六个其实都是地理杂志里曾经有过的。竹笋的故事;香格里拉的松茸,但是里面没有藏民卓玛;林红旗出海打鱼,因为依海而居,这些依海而居的移民的故事,地理杂志里多了,当你的框架出来以后,我是要一个大海的故事、一个山林里竹笋的故事。”任长箴说。

原文地址:http://book.qq.com/a/20120529/000033.htm

专题地址:《舌尖上的中国》专题——高清视频全集、相关视频菜谱大全、各方评说

本文导航
分享到:

Copyright © yy2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